陜西林業把林麝的保護和發展,作為“金山銀山”的重要內容和精準扶貧的重要舉措。經過持續發展,全省目前人工養殖林麝達1.13萬頭,約占全國數量的76%,穩居全國第一。林麝人工繁殖,為保護珍貴資源、帶動地方經濟、致富一方百姓開辟出一條新路。
林麝,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也是世界瀕臨滅絕的重點保護物種之一;雄麝所產麝香有“軟黃金”之稱,是珍貴的中藥材,屬國家戰略儲備物資。因此,林麝被列為“秦嶺六寶”之一。依托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陜西林業按照“企業+基地+專業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帶動更多群眾從林麝產業發展中受益,以實現早日脫貧致富。
林麝寄養 領著農民一起賺
秦巴山區是林麝養殖適生區,也是貧困人口集中分布區,更是精準脫貧的主戰場。人工養殖林麝效益性好、帶動性強、就業量大,是貧困人口脫貧致富的有效途徑。
8月18日,記者來到位于鳳縣黃牛鋪鎮寬灘村的陜西片仔癀麝業有限公司養殖基地。在標準化的養殖場內,一頭頭棕黃色、貌似小鹿的成年林麝,在圈舍東奔西跑,盡情撒歡。
據公司技術人員介紹,雄麝通過肚臍處香囊分泌麝香,每年10月至第二年3月為采香期,采香時香味濃郁,彌漫山谷。林麝的生命期一般為10年,2歲時就可采香受益,一頭成年雄麝一年可帶來9000元的效益。雖然養殖林麝效益高,但養殖成本也很大,2014年一對林麝的價位在8萬元,今年市場趨于均衡,一對也要4萬多元。
為解決農戶想養卻缺乏資金的難題,公司通過“寄養”的方式,擴大養殖規模,帶動群眾增收致富。寄養戶每年每頭可獲取2000元的飼料費和960元的人工費。繁育的幼仔,若一次產仔2頭,其中一頭歸寄養戶所有;若單胎,第一年歸公司,第二年歸農戶。同時,寄養過程中所產麝香,將給予寄養人每克50元的補貼。目前,公司已發展林麝280頭,寄養戶涉及4個鄉鎮、9家農戶,寄養數量80多頭。
51歲的雙石鋪鎮橋頭莊村二組村民王鎖祥,過去以在縣城周邊賣菜為生,一年收入1萬多元。2012年起,他與親戚合伙養起林麝,不但為公司寄養了3對,自己還買了2對,目前已發展林麝28頭,產仔8頭。根據市場行情,一頭仔麝就能賣1萬元以上。目前,片仔癀公司與寶雞、漢中的272戶養殖戶建立了緊密性合作體,發展林麝產業化基地建設。
賣樹葉 一年入賬5000元
在陜西片仔癀麝業有限公司門口,兩個群眾正推著一輛兩輪車往公司運林麝的“口糧”,兩大袋子桑樹葉把車廂塞得滿滿當當。
圍繞林麝養殖,周邊群眾抓住商機做起副業,賺起了林麝的“口糧”錢。公司除了自有的飼料加工外,每年都要從群眾手中收購大量飼草。
“每公斤青草、樹葉等飼料收購價2.2元,公司每年支付周邊群眾飼草費就10萬多元。”公司有關負責人說,通過解決當地群眾就業、收購飼草等,有效增加了非養殖戶的收入。
當地村民饒紀有,今年54歲,一家4口人,一直以務農為生,是地地道道的老農民。自公司在村上落戶以來,他利用農閑時間收集桑樹、榆樹、三角楓等樹葉,一年光賣樹葉子,收入就達5000多元。
我省發展林麝產業優勢明顯,不僅地理條件獨特,產業基礎良好,還有較強的科研開發能力,各級政府也非常重視。地處秦嶺南麓的鳳縣,把林麝產業作為地方主導產業扶持,從行政審批、資金補助、貼息貸款等方面對養殖戶給予大力支持,目前全縣已建成規范化林麝養殖公司12家,養殖戶351戶,林麝存欄9600頭,占全國數量的60%,全省的80%,年產值超過2億元,成為全國林麝養殖第一縣。
保護發展并重 實現協調發展
林麝人工馴養,要追溯到上世紀50年代。1958年,鎮坪養麝實驗場響應國務院珍稀中藥材“野生變為家養”的號召,從野外收購9只林麝進行馴化飼養,開創了我國人工養麝的先河,也揭開了陜西人工養麝的序幕。
林麝人工養殖,為保護瀕危野生動物資源、傳承中醫文化、促進地方經濟發展作出重要貢獻。但目前全省野生林麝僅存3000余只,種源數量十分稀少。為此,陜西林業在不斷擴大林麝養殖規模的同時,編制完成了林麝產業發展規劃、林麝野化放歸實施方案,以不斷擴大林麝野外種群,優化種群質量。
在陜西片仔癀公司野化放養基地,一片開闊的場地被高高的綠色防護網圍起,地下長滿了青草,林麝的圈舍與野化活動場地僅一網之隔。公司負責人介紹,每天都要對這些林麝進行野化訓練,為野化放歸做準備。
截至目前,我省人工養麝涉及寶雞、漢中、安康、渭南、商洛等11個縣、432家養殖戶,養殖規模占全國人工養殖總量的76%。
按照規劃,陜西林業在秦嶺、巴山和關山區域,以鳳縣、寧陜、鎮坪、隴縣、留壩為重點,建立基地,輻射周邊,推動產業規模化。并在林麝適生區建立15個野化放歸基地,逐步進行馴化放歸,以促進林麝野外種群恢復與人工養殖產業協調發展,全力把林麝產業打造成陜西的一張新名片
手機:15596967858
郵件:1883574@qq.com
地址:延安市寶塔區東方明珠小區3號樓1單元12A